注:红点会是由红点创投发起的、旨在为创业路上的小伙伴们提供实操解说和干货推荐的社群组织。
上周红点会在北京举办了第二期的公开活动,现场邀请到了 360 前 HRD 王文萍、ITerGet 开创者张正泉、高锐律师事务所合作伙伴刘真等行业专家,以分组讨论的形式解答了创业人士们在招聘、人事、法务、筹资等方面的遇见的实质困惑和难点,在场的参与者们表示收成颇丰。
36 氪此次甄选了当天讨论中具备共性的四个问题及解答,供大伙参考。
红点会每季度举办一期,假如你是出海、网络金融、视频直播、云数据及AI范围的创业人士,欢迎点击以下链接报名参加。
招聘 Q: 要挖某个范围的人才作为企业的核心职员,但又不懂这块业务,如何解决? ITerGet 开创者张正泉:先询问一个类似背景的人,去判断下你要找的这类人大概出目前什么公司或者方向上。
这个判断完之后,就狂找这里面的人聊,同时在聊的过程中有几个点应该注意: 1、不要刚开始就吸引 TA 加入,而是得把你遇见的困难和问题都抛给 TA,让 TA 来解决,你来听策略。
2、每聊一次都让 TA 帮忙推荐一个人,从而扩大你 target 候选人的面。
说辞可以是:你这个解决方法很好,有没认识的人能帮我解决一下? 3、背景调查时注意两点,一是不要问在这个范围里失败者的看法,由于他在这个范围已经没发言权了;二是不要询问与候选人过早公事过的人,结果总是是较偏的。
法务 Q:公司在初创期找到一个或者多个貌似是合作伙伴的人,这时是给 TA 期权还是股权? 高锐律师事务所合作伙伴刘真:不少创业人士问大家,给我们的合作伙伴应该发股权还是期权。
这里的 合作伙伴 概念会有非常大差别,有的是知根知底,从上一家公司一块出来一同打拼的;有的是顾问或投资人推荐的;有的是从外部招聘过来的要紧高管。
大家一般建议创业人士,第一类合作伙伴(一般低于一到两人)可以也应当发股权,但对于彼此并没这么知道的新高管,必须要有磨合期,尽可能给期权。
大家见过不少案例:中途加入的 合作伙伴 没办法顺利融入团队或达到预期,一年之内不欢而散,开创者当初为表诚意好心给出的股权在这个时候却成为公司一个收不回的棘手难点。
反过来,能和公司一块走远的合作伙伴,即使拿的是期权,归属期满后其对应的经济收益和股权是没差异的。
在股权上如何对待其它创业途中的合伙人,也是一门学问。
公司初期势必需要各种 借势,开创者会遇见不少承诺给资源和其它帮助的顾问和 朋友,和现金相比,这部分人群更期望能拿到企业的早期股份,这个时候是给现金还是股份,给多少,什么性质的股份,是否代持,是否附加条件,引进如此的股东会给将来筹资加分还是减分都是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公司越成长,它的股权越是可以用来勉励开创者和团队、在角逐中发挥优势的要紧利器,需要从最刚开始就慎重对待,把弹医用对地方,至关要紧。
筹资 Q:创业公司什么时间可以引入策略投资人? 红点创投袁文达:在红点的投资过程当中,有三家公司在 C 轮的时候引进了腾讯作为策略投资,后续都进步很好。
大家觉得是可取的,但需要去关注几个方面,一个是时间:A 轮、B 轮更合适财务投资人,至少是领投。
C 轮、或者当公司已经到肯定阶段,后期是可以考虑策略投资的。
不过团队要考虑了解,引进一个策略投资人,一定会得到不少策略资源的帮忙,但也会失去一些东西。
是否会引入策略投资人之后,就丧失了其他合作机会?或者一部分的市场?这个对于企业的影响有多大?都需要事先考虑了解。
另外,你期望从策略投资方手中得到的资源最好事先说了解,譬如放在买卖文件里作为附件。
另外,即便是放在买卖文件里,具体买卖完成后,想要得到这类资源,还要创业团队努力,去不断做工作。
不少大的公司像腾讯、阿里,机构还是很庞大的,内部的资源都不够用,作为一个被投公司,要得到这类资源,其实是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
人事 Q:初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该如何做?25 人规模、100 人规模、1000 人规模有哪些不同? 360 前 HRD 王文萍:25 人以内的团队,建议无需分级。
由于一旦分级,将来层级多了将来,对组织肯定是种效率的损失。
而是需要根据业务(商品、研发、运营、财务等)分团队,并指定一个相应的责任人。
100 人以内的团队都需要在文化上打好底子。
所谓打好底子,就是要让大伙了解假如你跟不上公司进步了,就需要同意调整。
譬如职员要同意从目前打乱仗到将来打合法战的过程,适应持续的变化、随时刷新自己。
到 1000 多人的团队,没步骤和规矩是不可以的。
这里分为软性的规矩和硬性的步骤。
前者主如果约束核心的干部团队。
譬如你在有困难的时候要上,在重点事件上真的要抗,不可以去散播负面的东西。
后者,譬如我在做 business plan 的时候,应该根据什么样的步骤来做?在做销售成本的时候,应该如何管控? 因此分为两条线在走,所谓铁打的银盘流水的兵。
铁打的银盘一个是大家的干部团队,一个是大家的步骤体系,这两个基础打好了,其他的再变,也不会伤筋动骨。
听听现场创业人士的 feedback: 创业人士余宙:很直接高效。
感觉时间不够用,另外大家自创了一个小规则可以借鉴,小组内面对面建群,几个人在群里做下自我介绍,就都认识了。
个人都还加了微信。
大组用于收公告,小组容易认识人。
明特量化 COO 刘轶:我感觉很好,第一是从分组讨论中获得了很多对大家进步中感到困惑的问题的非常不错的见解;第二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和其他创业职员交流机会。
车到加油 CEO 肖广:饿了,没找到吃的。
(怪他一个人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