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行业开始将零零后流量排上日程的时候,美篇抓住了中老年用户的需要,活得有滋有味。
图文创作是个有利可图的细分市场吗?看着不像。
图文创作没指数级的流量,又非刚需,可以挖出来的盈利泉眼实在太小。
网易的LOFTER靠销售明信片和框画探索盈利路径,韩寒的ONE用广告吃着流量这碗饭,简书做的是出版。
成立了13年的豆瓣,走出了编剧鲍晶晶、自媒体人桃桃林林、模特南笙等不少传奇人物,自己却还走在盈利的路上,看不清终点。
图文创作的另一条路文静年轻人的钱,实在太难挣了。
但图文创作的需要,并不是这群人独有。
有家公司,抓住了文静年轻人以外的人群。
美篇的核心用户是30-60岁的中老年人,成立仅2年时间,注册用户就超越5 400万人,月独立访客1.5亿人次。
去年9月末,美篇微信小程序上线,40天突破1 000万用户,在第三方微信小程序榜单中跻身前十,与摩拜单车、美团外卖等巨头并肩。
去年底,美篇拿到经纬中国、真格基金的4 300万元A+轮筹资。
美篇是怎么样找到中老年群体的需要的?为什么选择图文创作平台切入?美篇的开创者兼CEO汤祺过去在华为研发部门工作8年多,工作的第5年就有了个人创业的想法。
创业的动力来自爸爸的一个难点。
汤祺的爸爸60岁,是一个摄影喜好者,在一次出游后拍摄了不少张照片。
他期望将照片发出去,但受限于微信9张图,又不想刷屏,左右为难下找到了他这个懂技术的儿子。
汤祺在应用市场试用了几款照片推荐、图文创作的App,但操作繁琐,对中老年人极不友好。
他决定自己给爸爸写一个App。
几天之后,一个可以拖入很多张图片,并且插文的demo诞生,爸爸试用之后表示认可。
汤祺将这款demo放到华为的内部平台,做了一次小小的推广,一周收成了几百个种子用户。
这几百个种子用户我就没管了,后来居然自己增长起来,愈加多。
几个月的时间进步到7 000多个用户。
这个demo的自传播属性让汤祺颇为开心,他感觉这是一个可以尝试的创业投资项目。
2015年中,他在南京找到两位合作伙伴,三个人在工作之余开始了App的健全和迭代。
汤祺回忆,三个人工作都非常忙,天天晚上10点到凌晨2点是他们迭代软件的时间,周末在咖啡店加班也是正常状态,如此的生活持续了半年。
辛苦是有回报的。
第二年1月,尚未成立企业的美篇,已经有了50多万的用户,如此的成绩让美篇拿到了160万元的天使轮投资,三位合作伙伴决定离职创业。
汤祺透露,在美篇前期的用户积累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美篇尽可能维持简洁的系统和UI,不对用户做出选择。
但伴随时间的推移,年龄大的用户渐渐积累下来,年轻的用户大多流失了。
结适用户属性,不难发现缘由:1.用文字和图片表达情感,交流互动,更符合中老年用户的习惯,中老年用户也有如此的需要。
2.美篇的创作需要图片素材和插文,门槛比朋友圈要高,时间投入也比朋友圈更多。
这就筛选出来一些对时间不敏锐的用户,中老年人有更多的空闲时间,青年的时间更碎片化。
3.吸引青年的App太多,美篇的外观和交互都不够酷,这种打开频次低的App愈加很难留在青年的手机上了。
4.美篇天然积累了一批中老年用户后,内容形成了圈层,把青年区隔开来。
中老年用户没你想象中这么无聊,除去拍荷花、广场舞和帮儿女物色相亲对象,他们的生活还有更多精彩的事情。
有垂钓喜好者在水库边蹲守十几个小时,钓上一条十几斤的大鱼;50岁大妈的自制辣酱一年卖出上百万元的销售额;61岁的陈冠明骑着三轮车环游世界,总行程17万多公里。
他们的精彩生活也需要表达和展示。
在网络行业开始将零零后流量排上日程的时候,美篇搭建起了工具,抓住了这类用户需要,变成了一个中老年App。
踏破用户门槛中老年用户的传播能力超出了美篇团队的想象。
2016年,还极少有人注意到,中老年人、中低收入者、学生,这类90后人群成为中国互联网+市场最后的红利。
全国上亿的广场舞喜好者触网,催生了数十个广场舞App。
借着这股红利,这一年最初,美篇的用户数就达到了千万级。
对中老年用户来讲,App的下载、安装、登录,终究是一道门槛。
不管UI怎么样迭代,操作怎么样简化,美篇留存用户的效率都不够理想。
美篇要覆盖更多的受众人群,就要拉一把那些迈不过门槛的用户。
2017年初,小程序亮相。
过去的一年里,微信小程序发布了100多项功能,开放了50个入口。
7月,腾讯大幅提高了微信小程序开发者的权限,增加了微信小程序搜索、后台运维中心等组件。
美篇的高管团队觉得,即用即走的微信小程序,将美篇本已简单的用户门槛,又减少了一大截,这刚好能解决注册的难点。
为了赶上十一黄金周的流量红利,核心开发团队的7个人被封闭在公司附近的酒店里不能回家,只能在天天傍晚下楼散步半小时,其他所有时间都用来开发微信小程序。
终于,赶在9月底,美篇微信小程序上线了。
发布仅1个月,美篇就冲到了阿拉丁微信小程序榜单的第5位。
截至现在,美篇的微信小程序用户已接近2 700万人,总用户数超越5 400万。
汤祺觉得,微信小程序的特质很合适美篇。
微信小程序的门槛低,易用性强,而且无需注册,对中老年用户很友好。
美篇的月度覆盖用户能达到1.5亿人,点开文章的这1.5亿人,仅需用手指点一下,就能打开美篇的微信小程序,直接进行图文编辑。
在接入微信小程序这种形式后,美篇新用户的实际转化的比例提升了5倍。
在App年代,用户最后下载并且激活成为用户的实际转化的比例只有10%左右,但在长按就能辨别进入的微信小程序体系里,实际转化的比例提高到了50%。
美篇推微信小程序的逻辑和其他企业不同,先让用户看到成型的文章,再让用户看到微信小程序的入口,在浏览文章的过程中,不只让用户产生好奇,而且无形中完成了用户教育。
相比只推荐一个微信小程序入口,如此的用户逻辑更通顺。
用流量赚钱从墨迹天气、美图,到Wi-Fi万能钥匙,热卖工具类App的变现是个避不开的话题。
美篇的内容和主流App的画风全然不同有人发帖新人报道,请多关照;有用户把群友聚会的照片传了上来;有用户借着月全食吟诗一首;还有用户撰文祝福儿子步入而立之年。
中老年用户的需要、爱好,还没人能全盘学会,强如阿里也要高薪招聘广场舞KOL。
没办法批量地进行流量变现,美篇选择局部的流量效应:广告业务和打赏功能。
每一个用户都可以对文章作者进行打赏,美篇在其中抽取肯定收益。
汤祺介绍,美篇的用户多半是由口碑接力产生,这意味着用户连接打造在熟人关系上,这是美篇推出打赏功能的逻辑一两块钱的打赏不多,但能加大用户的黏性,鼓励用户继续创作,同时还能帮美篇达成一部分盈利。
依赖这两项业务,美篇在2016年达成少量盈利。
这两项业务不够支撑美篇的扩张。
2017年初,真格基金找到汤祺,聊了十几分钟就拍板了。
真格的A轮投资后,一次用户反馈让美篇找到了新的盈利渠道。
一位用户联系美篇的客服,询问怎么样将美篇的页面保存下来,并进行彩印。
网页打印会在翻页时将照片隔断,客户体验不佳。
汤祺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块有潜力的市场。
不久之后,美篇推出了个性化的彩印业务,用户选择我们的作品一键下单并付款,系统进行自动排版,打印好的实体相册非常快就会寄到用户手中。
一本几十页的相册打印出来并不实惠。
美篇打印业务的规范价是128元,假如页数多,还会额外增加成本。
因为彩印的高本钱,这项业务的毛利率并不高。
但打印业务的消费场景很广泛:一些摄影喜好者每次出游都会把游记推荐在美篇上,打印出来就是一本游记。
不少组织者会把社团活动和同学聚会的照片制作成美篇并打印出来,分发给每一位参加者,对中老年用户来讲,如此的实体相册有非常高的纪念价值。
现在,打印业务占到美篇总收入的三分之一,有着35.5%的复购率,并且仍在迅速增长。
怎么样让更多的用户产生互动和关联?这是美篇持续盈利的必然趋势。
美篇的选择是打造社区。
基于地点,基于摄影、旅游等话题,基于粉数不少的KOL,用户可以创建并加入不一样的圈子。
圈子由圈主管理,既能够发想法,也可以发文章和图片。
谈到社区,汤祺表示,社区化是工具类App天然的进化方向,而美篇基于内容和熟人关系,更有社区化的潜质。
美篇的社区化,主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增加用户黏性和打开次数。
一个单一的工具类App,用户的打开次数和用时长都有限,社区化能增加可阅读的内容,有益于用户的留存。
第二,基于熟人关系的社区能够帮助美篇的盈利探索。
有了社区,用户之间的连接更紧密,打印和打赏的消费场景会愈加广泛,也能够帮助探索电子商务等其他增值服务。
第三,消化长尾文章。
一些作者的文章水平相对较低,或者不在乎文章水平,假如长期无人阅读,必然影响作者的创作积极性。
基于地点和用户关系的推送,有益于消化这类长尾文章,让这类文章也产生信息价值。
美篇要塑造一个图文并茂的中老年社区。
2017年,美篇的营收从500万元增长至2 000多万元,增长率超越300%。
用户是一个永恒的商业话题。
有人说消费升级的年代,需要抓住95后、零零后用户;有些企业信奉女性和孩子的钱最好赚;也有针对中年轻人男士的商品,以高质量支撑高毛利。
而离得远远的了主流消费人群的美篇,一样活得有滋有味。
在互联网+年代,找到用户不意味着企业的成功。
能摸到用户痛点,理解用户逻辑,给用户创造价值的企业,才能取得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