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7年7月起,中国安装成本(买家物价指数)连续6个月涨幅超越6.0%,2007年全年安装成本 创11年最高的4.8%,而央行规定的安装成本警戒线为3%。
更为紧急的是,据权威专家预测,因为流动性过剩根源未除,国际农商品和原油价格居高不下,国内食品价格持续上涨等原因,2008年中国的安装成本指数很难控制在5%以下。
通货膨胀已经成为国内企业需要面对的社会性问题。
通常来讲,制造类企业的材料本钱占到总本钱的50%-80%,假如安装成本上涨6%,意味着企业总体本钱将上涨3%-4.8%。
非常明显,这样幅度的持续增长,将给绝大部分制造企业带来严峻挑战,甚至是致命威胁,企业面对前所未有些存活重压,应怎么样应付呢?就现在来看,企业一般有以下两种做法,一是提升价格,将上涨本钱转移到顾客手中,由顾客承担最后重压,因为通胀的持续性,这一做法看上去过于简单暴力,某行业知名企业曾在2007年一年之内连续三次提升商品价格,引起了商家与最后买家的很大反感,也对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带来很大冲击;第二种是自我消化,企业一个人承担通胀带来的本钱重压,通过生产制造、期间成本等环节的改变进行内部挖潜,低消一部分,用自己收益弥补一部分,然而面对这样频繁、巨大的上涨幅度,生产制造与期间成本的空间有限,使得企业陷入了用自己收益应付通胀的尴尬境地。
正略钧策觉得:从以买卖为基础的战术采购管理转向以步骤为导向的策略提供管理,将是企业应付通货膨胀的有效渠道。
制造类企业的采购本钱远高于劳动力本钱与其他本钱,只有改进企业采购提供职能,才是长久控制本钱的根本。
提供部门通过好的推广策略,抵制不适当的价格上涨;通过动态提供商管理方案,提升物料的水平与准时性以降低各种浪费;通过价值工程剖析,减少CPS中物料部分本钱;通过改变提供合作方案,如实行提供商早期介入(early supplier involvement ,ESI)方案,使提供商更快更好的提供服务,一旦大家成功应用这类手段,那样将使企业采购行为从被动性向主动性转变,并以此奠定提供在企业中的核心优势地位。
那样怎么样完成采购向提供的转变,打造有效的企业提供体系呢?不少企业已经做了有益的尝试,有通过提供组织机构与提供地位的调整,来增强自己的提供能力的;有通过人才引进的,试图达成换血改变的(国内不乏开出百万年薪招聘采购总监的企业),然而这类手段成效并不理想。
正略钧策觉得:企业提供管理本质上是提供商-厂商关系模型的管理,包含采购策略、采购步骤、提供商管理、组织、规范、信息化、考核、文化等每个方面(如图1:提供管理模型),这类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决定着企业采购需要的满足。
因此建设企业提供体系,需要是基于提供管理模型的整套提供机制建设。
建设企业提供体系的第一步,就是依据行业特征、企业自己状况确定自己采购策略。
只有明晰了采购策略,采购工作才有了判断标准,也才能甄别哪种采购方案、采购行为是适当的,哪种不适当的。
通常来讲,有4种采购策略可供企业选择,一是保证提供策略,强调对企业采购需要中准时性与数目的满足;一是减少本钱策略,在满足采购需要的每个原因中,本钱原因最为重点;一是支持提供策略,主要强调对提供商的扶持,以中心-卫星提供模式为策略方向;最后是角逐优势策略,将提供环节做为企业的核心角逐环节,获得市场优势地位。
在采购策略的选择上,不同企业差异性较大,这种差异性从根本上来讲决定于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企业自己规模与企业特征。
如国内某知名汽车企业,因为买家在用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不影响主要功能的小问题,这类小问题很大的提升了最后买家用本钱,导致这一困境是什么原因企业面临角逐对手们对提供商严格的独家提供限制,因此在采购策略的选择上,扶持提供策略就是唯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