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三顾茅庐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它比喻诚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才,流传到今天,成为世间美谈。
故事发生在公元207年,刘备生于公元161年,所以他是60后,当时47岁,而诸葛亮生于181年,是八零后,当时27岁,两人相差20岁。
那样,作为60后的刘备,是怎么样招聘到八零后的诸葛亮的呢?这段人间佳话,又带给大家今天的企业招聘管理什么样的启示呢?刘备需要哪种人才?与曹操相比,刘备自己的业务能力并不强。
刘备意识到了智谋之士的重要程度,他心里很了解,他要获得飞速发展,扩大我们的地盘,急切需要一位职业经理人来辅佐他。
这位职业经理人需要要拥有刘备及身边人所没的条件:有较强的策略眼光;有较强的剖析思维;有较强的求职动机;有肯定的管理能力;有工作经验者优先考虑。
刘备通过什么方法招聘?三国时期不像目前手机、互联网什么的这么发达,所以招聘的途径和方法相对较少。
像刘备如此的初创公司,典型的三无企业(一无资金,二无市场,三无品牌),内部培养来不及,外部招聘找不到,因此选人需要另辟蹊径,而他的招聘定位也十分准确:
1、打着刘皇叔的旗号,在这个兵荒马乱的年月,要成大业,需要要有一块像模像样的牌子。
2、主动出击,定点搜寻像刘备这种创业型公司,假如守株待兔,人才主动找上门来的机率是非常低的。
所以他就采取熟人推荐、挖其他人墙角两种方法来主动网罗人才。
3、树立雇主品牌,刘备三顾茅庐中的种种细节,体现了他对人才的尊重。
刘备为何看中诸葛亮?1、看学历,这得从他的老师说起。
诸葛亮的老师到底是哪个,众说纷坛。
但,与刘备的老师卢植(官至尚书)、曹操的老师乔玄(官至太尉)、许劭(著名人物评论家)等官方名士相比,无论是学术水平还是知名度,都有肯定的差距。
因此,假如说刘备、曹操是985高校毕业的,诸葛亮只能算二本毕业。
在学历上,诸葛亮没太多的优势。
2、看出身,诸葛氏在荆襄区域是望族,诸葛亮根本不是布衣,他是名副其实的官二代。
3、看风韵,陈寿《进(诸葛亮集)表》写道: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相貌甚伟,时人异焉。
翻译成现代的话就是,小诸同志颜值爆表,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他有我们的土地,有我们的助理。
综合来看,诸葛亮就是一个高富帅。
4、看才学,认识诸葛亮的人对他的评价都特别高 。
他的老师司马徽评价他:可比兴周入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
5、看志向,诸葛亮每尝自比管仲乐毅,说明他志向远大,是有意要出来当官的。
通过以上剖析,诸葛亮虽然是个没工作经验的待业年轻人,但却是一个高 潜质人才,既有才学,又有人脉,求职动机又强,符合刘备招聘条件中的前四条,所以刘备要选他。
刘备什么地方吸引诸葛亮?1、有远大抱负,对于老板来讲,梦想一直要有些,万一达成了呢?老板有抱负,下属跟着你才会有肉吃。
2、进步空间大,像曹操、刘权、袁绍集团人才济济,诸葛亮如此的没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根本不会遭到看重。
但在刘备这里,他就能得到重用,有施展才华的空间。
3、刘备有诚意,不光是上门拜访三次这么简单,就是在今天来看,让一个60后的老板去找一个八零后的应届毕业生,都是很难得的事情,而且每次上门,关羽、张飞都不耐烦,而刘备一直非常沉得住气。
尤其是最后一次,刘备见诸葛亮之前还特地吃了三天素,简直就是把诸葛亮当男神的步伐。
刘备是如何评测诸葛亮的?1、是面试办法适合,刘备在面试诸葛亮时,问了一个问题: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
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表面上看是在向诸葛亮请救,事实上是在考察诸葛亮的策略思维。
2、是面试步骤严谨,在面试前刘备做了背景调查。
面试时,刘备先考察诸葛亮的能力,之后再谈入职一事。
如此一整套步骤,步步为营,一环扣一环,衔接顺畅,在大家今天看来也是很恰如其分的。
3、是重视试用期的管理,刘备把诸葛亮招聘进去之后,没不闻不问,而是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之事。
这是一举三得,一来讨论了业务问题,二来进一步考察了诸葛亮的能力,三来让诸葛亮感觉自己遭到看重,起到了勉励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