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和风哥在朝阳路边的小摊上撸串的时候,风哥问我,范范,你说,我需不需要出来创业?猝不及防,也可以理解。
风哥30多岁,在一个大型金融机构工作。
这几年他一直关注虚拟货币的进步,还买了点比特币,赚了不少钱。
他开始关注这个市场的时候它还极其小众,现在却已经热门天。
区块链、比特币、ICO、虚拟货币都很火,他想趁着这个热潮,出来创业,做这方面的项目。
区块链范围的常识太过专业,我非常难就专业问题向他提出建议。
于是,我喝了一口酒,给他讲了老刘的故事。
老刘两年以前问过我同样的问题。
当时,老刘35岁,在一个已经上市的网络公司做部门总监。
老刘进入这个企业的时间不长不短不短,三到四年。
好也不好。
好的是,他加入企业的这三四年,就是这家公司进步最为飞速的三四年,并且在这段时间,成功上市。
不好的是,老刘进入公司时间还是晚了,不算早期职员,拿到的期权股份极少。
也就是说,这类股份的价值远远不足以让他达成财务自由,他还要好好干活,还要等待好机会。
老刘的困惑不只于此。
伴随公司愈加大,官僚主义愈加紧急。
他想再往上走,内部阻力愈加大。
除此之外,企业的高速成长红利期已经过去,行业角逐进入了红海时期,业务上重压大,企业的进步慢了下来,开始陷入苦战。
内外,公私,都遇见了重压与瓶颈。
这个时候,刚好老刘的几个同学想找他一块创业。
老刘就来问我的建议。
35岁的老刘,上有老,下有小,身后有房贷。
他也没了年轻时候的旺盛精力、体力、和斗志。
需不需要再去创业公司从头开始?不少文章把创业描写的像是地狱轮回之旅一般痛苦。
而以他目前在大企业的状况,假如没太大的野心,其实也挺好的。
他已经坐上了总监的地方,在公司也算站稳脚跟。
收入对过上中产的生活也绰绰有余,业务更是游刃有余。
能干的手下带出来不少,他也能清闲一些。
但如此下去,也就是如此了,向上空间已经非常小,他心有不甘。
这就是老刘的困惑。
听了老刘对公司、同学、创业投资项目的介绍,我给了老刘四个建议:第一,在公司混着过养老日子的想法根本不现实。
我对老刘说,你觉得你成了总监,在公司就能高枕无忧,慢慢混日子,慢慢往上爬,你想多了。
网络公司很大的一个特征就是狼性。
他们在管理上极其推崇丛林法则,由于网络的世界角逐太激烈。
哪个不遵守这个规则,哪个就会被淘汰。
所以你看到有那样多无底线的角逐。
抛弃在公司混着养老的想法吧。
在这种职场生态里,不进则退。
老刘默然,最后也承认这一点:当公司在外部的红利期结束将来,总是是内部斗争和整肃的开始。
第二,判断自己继续在职场奋斗,还是去创业的核心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投产比。
投产比,就是你投入劳动力、机会本钱、时间本钱、常识,资源,和获得的产出的比率。
面前有两条路:一条路,继续待在公司干,要继续提升收益,就要升职,那就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时间去干。
努力之后,也未必绝对能有收益的回报,但相对创业,收益的提高还是可以预期。
这种投入也包含心力的投入。
越往上走,所遇见的阻力会指数级增长。
高层职位就那样几个,角逐会很激烈和残酷,这就不止是营业额的事情了。
另一条路,就是创业。
创业的风险就是失败了什么都没,假如你不把得到的经验教训当做收益的话。
但一旦成功的话,那样所得到的的收益将远大于做职业经理人,从经济方面,是财务自由。
从精神层面,是自我认可的达成。
创业收益的问题是,达成概率太不确定,中国创业企业的平均成功概率只有5%。
道理其实非常简单,就是投入与产出预期之间的权衡比较。
当然,经验教训也是有价值的。
然而经验教训对于不同年龄层的人,价值是不一样的。
在这一点上,年轻,确实是资本。
年轻时候,经验教训、认知常识的估值非常高。
由于那个时候,时间机会本钱低,而且非常充裕。
伴随年龄愈加大,时间本钱和机会本钱愈加昂贵。
所以我对老刘说,你已经35岁了,通常来讲,得考虑现金收益,不可以光是冲着经验教训。
第三,我跟老刘强调,也特别向大伙强调,创业,绝对不是意味着你非得一个人干,也未必非是要从零开始。
对于在职场有肯定阅历、经验的人来讲,更好的选择或许是加入一个已经有点规模的创业公司。
若是从零开始的创业公司,那样就需要事情本身要比较可靠,或者都是团队现成可以做的事情才最好,纯粹从0到1探索的创业团队风险就特别高了。
加入创业公司也是一种参与创业,并非所有人都合适做带头大哥。
加入有基础的创业团队,你的投入没变,你的预期收益可能低一点,但成功概率会大幅提高。
跟我聊了几次之后,老刘转身拒绝了他同学的邀请。
他的同学邀请他做的是网络金融项目。
老刘感觉这个范围他完全不熟知,学习本钱特别高。
从我的角度,我觉得监管风险很大,随时有被活埋的风险。
不少人创业,就是无知者无畏。
胆大,敢干。
先干起来,然后洗白。
这个套路,在绝大部分范围确实是适用的,却并不适用金融如此敏锐的范围,这个范围一直有被秋后算账的风险。
第四,作为一个在职场有积累的人,创业前必须要想了解,我们的核心能力圈是什么,并依据这个来选择春来选择创业方向。
核心能力圈主如果两类。
第一类,现有资源的变现。
你在这个范围干了不少年,积累了很强大的人脉资源、行业资源、经验积累等,都是立刻可以拿来用的,只不过在一个大公司里,职业经理人没办法将这类资源完全变现。
但只须到我们的地盘,就能带来巨大的回报。
这类经济价值,以前就存在的,只不过隐性存在,而创业的过程就是把他们显性变现。
第二类,是个人能力,譬如说你对商品、运营有深刻的领悟。
如此即便是进入别的范围,你也可以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
只有创造价值,创造增量价值,才可以带来超额回报。
光说努力、奋斗这类,其实没什么意义的,必须要有一技傍身。
最后,老刘也没留在老公司,他还是去创业了,加入了一家已经融了A轮的创业公司。
这个公司做的事情是用网络方法来颠覆传统玩法。
这家创业公司与老刘老公司业务上有肯定的交集,但也不多。
老刘自己判断是,他不算那个范围的小白,但谈不上专家,不过他相信,他非常快可以深刻理解那个行业的玩法。
而且开创者和他也是相识多年,互相认同。
我非常支持老刘的这个决定。
我觉得这对老刘的个人成长是很大的补充,老刘过去一直是在网络行业,对实体经济的运营理解非常浅。
假如能真的学到他们这个玩法的精髓,这个经验常识的估值非常高。
再沉淀一两年,即便这次创业失败,他去别的地方身价也会翻番。
目前两年过去了,老刘非常庆幸他当初的选择。
这家公司,估值比两年前已经涨了十倍。
根据老刘持有些期权价值来看,已经相当值钱,早超越了他当初对将来三五年的预期。
虽然还不可以立刻套现,但上升路径很明确。
这两年以来,每次我找老刘,他都会请我大餐。
我跟他开完笑说,我的见识付费的变现收入,是一顿顿大餐啊。
这个话题风哥没和我继续聊下去,但昨天他默默结了帐。
对于他或者是类似的人,其实继续在职场无关敬业,选择去创业无关情怀,最重要还是看投产比,看做什么事情更合适自己,成功概率更高。
只不过对于有的人来讲,借着创业的情怀来陶醉自己,麻痹自己,把创业搞得貌似非常高尚,其实只不过为了逃避职场瓶颈而已。
人贵有自知之明,正确的看待自己,才能正确的看待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