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无情亦有情。
在此,笔者甄选了三则这方面成功或失败的实例,现介绍如下,供业内人士实质操作时参考。
饺子店一炮走红吴先生原来一直做饮食买卖。
这几年,积累了肯定的资本后,他想把规模再做大。
经过市场考察,他觉得专卖饺子比较来钱。
为此,跑了武汉三镇不少地方后,他把饺子店选在武昌首义路的一条繁华街道上。
这里人口密度大,客户群主如果周围的居民、上中小学的学生、打工者和外地来汉的经商者。
他花了月租3千元的代价租了临街口的一间50多平方米的实体门店,又花了二万元进行了整体装修。
开张营业后,在整个一条街只有他一家卖饺子。
因为人流大,饺子的品种多,价格相对较实惠,开张营业后的第四个月就开始盈利。
目前,吴先生成了那一片的熟食经营大户。
打印社近水得月 时下,打印社的价值是愈加薄了,业内人士无不大吐苦经。
王老板经过几年的艰难支撑后,一直想推行突围。
经过再三考虑,他决定把打印社开到大学里面去,以防止临街同业的正面交锋。
经过与几个大学行管部门的反复接洽,他最后把打印社办在汉口某大学的校内门口处。
如此一来,学生和老师不出门就能在他那里打印各种资料。
由于王老板店里的定价与外面实体门店的并无二异,打印一些资料,哪个又想舍近求远,劳神费力呢?现在,王老板基本上把大部分顾客锁定在我们的店里。
店里天天的营业额在300元左右。
到了学生毕业的前夕,是王老板买卖的高峰期,连续1、两个月里要增加好友手加班赶活。
小卖部颗粒无收 比起龙师傅来,下岗职工雷女性则赔得更糊涂。
因为店主隐瞒了实情,雷女性又急欲求成,白砸了1200元的租金。
2003年夏天,腿有残疾的雷女性想自己做点小买卖。
比过来看过去,感觉卖日用品稳当,合适自己的条件。
转了7、八个地方后,她最后看中了武汉汉阳琴台路附近的一个店面。
店主事先得知政府动迁的信息后,故意瞒而不露。
不知情的雷女性在店外转了三天,发现周围来购物的人还不少。
虽然利非常薄,但心里盘算着,天天下来也有至少有30-50元的盈利。
于是,她把原店主下半年1200元的房租交完后,这才从邻居的口中套出了2003年整个琴台片实行大拆迁的消息。
动迁后,顾客骤然降低,雷女性勉强做了一个多月的买卖。
忙了一场,结果赚的钱只能抵预交的店面租金。